父母修养:赢的更早、更快是孩子想要的吗?

标签: 父母修养 赢的更早 更快是孩子想要的吗? 发布时间:58分钟前 阅读数:3451116
本文作者:吕瑜洁,浙江绍兴人,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。曾出版亲子教育畅销书《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——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》。在关注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的同时,和孩子们一起成长。


01

2017高考, 10岁女童张易文被商丘工学院专科录取。

她4岁开始在父亲开办的私塾读书、2016年首次高考失利、2017年圆梦大学。

对于别的孩子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,她的父亲表示:教育就是“早快好省”,我改变不了现状,只能改变自己的子女。 

“望子成龙”、“望女成凤”是每个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待,我们也总希望孩子能比现在更好一点、比别的孩子更快一点。

然而,赢的更早、更快是孩子想要的吗?又能给他更好的人生吗? 

英国曾经有一档名为《天才儿童》的真人秀,参赛的20个孩子都是父母引以为傲的“小天才”。

父母修养:赢的更早、更快是孩子想要的吗?X

但面对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激烈的角逐,孩子们都压力山大。熟记伦敦地铁站的名字、拼出平常人根本看不懂的复杂化学名称、随机背出两组啤酒品牌顺序……要是一不小心出了错,父母们不满意的脸色就会让孩子们倍感压力。

有个孩子因为背不出第64张啤酒品牌挑战失败,父亲当场就开始呵斥他:“也许你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聪明。”当孩子在镜头前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崩溃痛哭的时候,父母们却只在一味批评他没有达成目标。

可这些孩子长大后都去哪了呢?又都成功了吗?

美国一所大学一项历时30年的对天才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:一个孩子能否成功,并不仅仅取决于知识和智商。他的心智和情感需要在合适的阶段慢慢长大,即便是“天才儿童”,也经不起过分的“揠苗助长”。


02

对待孩子成长的态度,取决于你认为孩子的人生,是“长跑”?还是“短跑”?

两者的答案,是不一样的。

如果将人生的终点设在生命的尽头,那么,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。认为人生是长跑的父母,会用平和的心态鼓励孩子:“孩子,你慢慢来。”

如果将人生的终点设在高考,那么,人生就像一场100米的短跑。认为人生是短跑的父母,会用焦虑的心情催促孩子:“孩子,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”

父母修养:赢的更早、更快是孩子想要的吗?X


03

生活中,有许多父母,不仅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甚至还要求孩子“抢跑”。还未上学,就要学拼音、学汉字、学英语、学数学……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,过早地被超负荷的“抢跑”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
但孔子早就说过:“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但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在犯这样的错。

记得大女儿读小学二年级、小女儿还在读幼儿园中班时,我给大女儿报了一个周六的硬笔书法兴趣班。想想小女儿在家也没事,就让她跟着姐姐一起学。

结果,有一次我去兴趣班接她们时,看到小女儿一脸无奈地在一个个“品”字格里写字,歪着脑袋、斜着身子、握笔姿势也显然不对……

因为她尚未识字,也不知道字的笔画顺序,只好将写字当画画,完全不按笔画顺序,依样画葫芦而已。

父母修养:赢的更早、更快是孩子想要的吗?X

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让手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儿园小朋友,过早地练硬笔书法只会有害无益-害她形成了错误的写字姿势,害她形成了错误的握笔习惯,害她对练书法这件事再也没有无趣……

于是,我停止了小女儿的课程。那一刻,她特别开心,搂着我的脖子说:“妈妈,我再也不用担心星期六了。”


04

又比如,大女儿上幼儿园时,老师让她们做10以内的加法。放学时,别的小朋友都做完回家了。只有她还在教室里掰手指头,为算不出答案而急得哭鼻子。

那段时间,我特别担心,幼儿园里就跟不上其他小朋友了,那读小学了咋办?

于是,女儿每晚本可以画画、看绘本、搭积木的时间,被我强制要求做数学题,但依然错误百出,让我抓狂。

但上了小学一年级后,女儿忽然开窍了。有一天,她举着一张满意的数学考试卷,对我说:“妈妈,我现在觉得数学很简单呢!”


05

在我两个女儿的成长过程中,我渐渐明白,孩子的成长自有其内在规律。

幼儿园阶段,孩子们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,看一群蚂蚁如何搬家,看一条蚯蚓如何在泥土里钻进钻出,看一阵秋风如何将树叶吹下,看一片白云如何变幻出各种形状,看一群大雁如何排成人字形飞向远方……

这个阶段的孩子,如果让他们做数学加减法,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,问她2+5=?他们往往会一头雾水。

上小学后,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,加减乘除这些知识自然就能轻松明白了。

父母修养:赢的更早、更快是孩子想要的吗?X

因此,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,往往事半功倍,反之则事倍功半。


06

其实,学习也好,人生也好,绝不是一鼓作气的短跑,而是一场持之以恒的长跑。对于长跑来说,是看谁第一个起跑?还是看谁笑到最后?

我欣赏龙应台的教育理念,不催孩子“抢跑”,而是用“孩子你慢慢来”的心态,蹲下身去,倾听孩子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声音,陪伴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,笑着到达“终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