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周艺术人物|策展人斯托奇罗马履新,霍夫曼的大黄鸭来沪

标签: 发布时间:57分钟前 阅读数:4160711

罗马国立21世纪美术馆是一座当代艺术与建筑博物馆,日前该馆宣布任命策展人和写作者弗朗西斯科·斯托奇为新任艺术总监。

近日,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·霍夫曼带着知名的大黄鸭和动物们来到上海。菲律宾裔美籍艺术家托什·巴斯科在上海外滩呈现个展“没有天空”。上海水彩画家杨建勇则在无锡描绘运河深处的江南。《澎湃新闻·艺术评论》“一周艺术人物”,报道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。

罗马|策展人弗朗西斯科·斯托奇

出任罗马国立21世纪美术馆艺术总监

弗朗西斯科·斯托奇


罗马国立21世纪美术馆(MAXXI)宣布任命策展人和写作者弗朗西斯科·斯托奇(Francesco Stocchi)为新任艺术总监。斯托奇接替了自2013年以来一直领导该机构的侯瀚如。这一变化发生在这间当代艺术机构的动荡时期,由意大利文化遗产部设立的MAXXI基金会最近迎来了新主席亚历山德罗·朱利(Alessandro Giuli)。在斯托奇的领导下,该机构的展览计划可能会发生重要变化。

斯托奇1975年出生于罗马,是一位策展人和作者,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。他最近策划的展览包括正在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(Galleria Borghese)举办的“吉塞普·佩诺内:手势”(Giuseppe Penone: Gestures);在米兰王宫(Palazzo Reale)举办的阿根廷装置艺术家莱安德罗·埃利希(Leandro Erlich)的展览;以及摩洛哥艺术家拉提法·埃赫卡奇(Latifa Echkach)在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瑞士馆的展览。2011年,他被任命为鹿特丹博伊曼斯·范·伯宁恩博物馆(oijmans Van Beuningen)现当代艺术策展人。斯托奇还为各种出版物担任作家,包括《艺术论坛》。2010年,他创办了《AGMA》杂志。

罗马国立21世纪美术馆是一座当代艺术与建筑博物馆,于2010年建设完成。美术馆邀请当时世界著名建筑师扎哈·哈迪德担任设计师。该馆致力于艺术和建筑的实验和创新,而建筑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建筑作品。耗资6000万欧元,历时10年,设计灵感来自巴洛克和罗马的历史,不仅获得2010年的德国斯特林奖,后又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。(文/畹町)

上海|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·霍夫曼

带着大黄鸭和动物们来上海

弗洛伦泰因·霍夫曼


6月30日,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·霍夫曼(Florentijn Hofman)个展“欢聚!共享喜悦”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。弗洛伦泰因·霍夫曼的创作以将日常物品转化为超脱日常、突破规模界限的创作而闻名,这些创作激发了观众童心般的惊奇。他也经常被委托为公共空间创作作品。他的作品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、结合日常流行文化中的符号或元素,与当地观众进行沟通。同时,他的雕塑又是巨大的,最著名的便是巨型充气“大黄鸭”,曾漂浮在世界各地城市的港口、湖泊和河流中。霍夫曼说:“物体的巨大尺寸让我们都感到渺小,这创造了一种平等感。”

展览现场


展览现场


展览“欢聚!共享喜悦”是霍夫曼在上海的首次大型个展,呈现了20余件新作,展现其二十余年艺术生涯的特点。他邀请观众进入一个充盈胜利和欢乐且令人回味的世界。

从动物和玩具、玩偶和人物形象,到互动和节日的象征,霍夫曼通过对日常生活词汇的重新诠释,为我们周围的世界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和空间体验。作品《一起玩耍》由一只身长20米的巨型猫咪和小老鼠所组成。这组作品占据展厅最重要的位置。而在名为 《胖鼠》、《胖猫》和《胖熊猫》的毛绒雕塑系列中,艺术家仿佛是在赞美那些能尽情享受生活的行为。它们看起来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派对狂欢之后,纷纷昏倒在了地板上。三件作品身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羊毛绒地毯,给人一种如一般温馨舒适的感觉和触感。而作品《五彩纸人》表达的不是具体的哪个人,也无关乎性别、种族、肤色,他是人类和庆祝精神的“拟像”或象征物,融入了艺术家对快乐和庆祝的理解以及精神的具像化。

当然,“大黄鸭”也在展厅中。其灵感来自质地柔软的黄色浴盆玩具,它是快乐与幸福的象征,唤起了人们的童年回忆和怀旧情结,同时也是对于全球贸易和消费文化同质性的批评。(文/陆林汉)

无锡|水彩画家杨建勇

描绘运河深处的江南

水彩画家杨建勇的主题艺术个展“运河深处的江南”7月1日在无锡运河汇开幕。他以作品重新解构传统山水,将古老和现代结合,从学术到视觉梳理山水的表达方式与意义。

杨建勇是资深美术编辑,长期从事水彩艺术实践。杨建勇说:“我是用与宋画对话的方式,把宋画原来的东西重新拆开来,重新解构组装。我只画我与宋画之间的空间距离,我只画情绪,只画它的图式。”

展览现场


展览现场


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在撰文中认为,杨建勇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,善于调动各种介质,从容驾驭各种题材,是圈内公认的极具审美感受力的“技术流”。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痴迷丹青。寻寻觅觅,从艺术的直觉到哲学的玄思,从物象的再现到意念的象征,再结合个人的生命体验,做过许多艰苦的探索。当五十而知天命,来到每条岔道都只是下坡路的艺术探索的最高层,终得以将一瓣心香,悉数奉与宋人。他越来越感到,宋山水的价值绝不仅止于写实。作为“最纯粹的艺术”,它另有一重“原型意味“需待人要确认,它特有的图式意味和风格特征更需要人沉潜往复,从容含玩。如果说他20岁上初见范宽一见倾心,整天“在宣纸、皮纸和水彩纸上与它聊天”,尚带有几分懵懂的冲动,那么,等到他闻见日广,尤其受班宗华以画迹为本,重视“内向观”,强调基于自律演化来探索作品形式构架与风格形态,尤关注各阶段代表性的“巨迹”(monuments)的影响,并将李唐、郭熙作为坐标,涵濡其精神,玩味其境界,则已然有了自觉的解构意识。“至于选用水彩作新宋画,则是因为他认为水彩透明、流畅、柔和,特别方便于隐灭笔墨痕迹,表现自然的空灵,适合于造境出韵。当然,也更贴合个人的趣味和艺术上的特长。”

画家杨建勇在无锡


汪涌豪说,犹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海派水彩在倪贻德、庞薰琴、陈大羽、潘恩同等前辈手上,已成就了非凡的艺术高境。但诚如他们所认为的,水彩的特质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被定型、被固化。它始终期待着变化,始终在等待一个新崛起的创造者,能“不断追求心中的真谛,不降低自己的艺术标准”,并以此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。这一点,应该说杨建勇做到了。(文/畹町)

上海|艺术家托什·巴斯科

个展“没有天空”,呈现60多件作品

托什·巴斯科在展览现场


6月30日,托什·巴斯科(Tosh Basco)的首场回顾展“没有天空”(No Sky)在上海外滩美术馆(RAM)开幕。展览带来艺术家过去十年间创作的逾60件作品,涵盖纸本绘画、油画和摄影,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。以“触觉再现”为主导,这些作品邀请观者进一步思考替代性的感官再现形式,挑战眼与心、模仿与观念的主导范式。

展览现场


《无题(没有天空)》,2023年,C-print印刷,24.2 x 30.4 厘米,由艺术家提供


托什·巴斯科是定居在苏黎世的菲律宾裔美籍艺术家,凭借如梦似幻的表演、基于肢体动作的(movement-based)作品和即兴创作而广受赞誉,此次展览将美术馆四楼的空间转变为一方蓝色的舞台,与巴斯科的工作室地面相呼应。在诸多个系列作品中,有三组纸本作品陈列在透明结构上,特别致敬已故意大利裔巴西籍建筑师丽娜·博·巴尔迪(Lina Bo Bardi,1914–1992)。博·巴尔迪的玻璃展示架在1950年代可谓开创之举:艺术作品在开放空间中自由存在,可从多个角度观看,不受任何预设的叙事或阶层关系制约。与此相仿,在“没有天空”中,巴斯科的绘画亦悬浮在中央舞台上。而陈列于五楼的摄影装置《没有天空》与该展览同名,取自黎巴嫩裔美籍诗人和艺术家伊黛尔·阿德南(1925–2021)的同名诗作,探讨错位和回不去的过去和家园。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。